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深入人心,而踐行生态文明、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在做好保護環境和節約資源的基礎上,不斷推進生态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切實形成綠色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發展模式。2021年暑假期間,伟德国际weide“守護碧水藍天,建設美麗中國”環保科技創新實踐團(以下簡稱化院環保實踐團)高點謀劃,多點布局,積極參與鹽城市水、氣重點污染源監測與治理工作,以所學所長為綠水青山貢獻青春力量。
為河道“把脈問診”→環境分析篇
為進一步摸清鹽城水質治理現狀、切實提升水質生态環境質量,化院環保實踐團成員跟随南京大學鹽城環保技術與工程研究院生态修複所執行所長李冬梅團隊頂酷暑深入河道一線進行多時段、多場次水質采樣監測。同學們結合專業所學,嚴格按照環境監測标準,對水樣的PH酸堿度、電導率等主要核心數據進行監測收集,随後水樣被送往實驗室做進一步的檢測,收集更多的指标參數,以便能及時、準确、全面了解河流的水質情況,後期将形成系統的水質分析報告,用真實數據、專業分析為當地水環境治理現狀把脈問診、出謀劃策。
讓河道“換上新衣”→環境治理篇
化院環保實踐團成員分赴鹽城市光榮河、躍進河、機場河等多條河道治理工程的現場進行實地調研。在專家的帶領下詳細了解河道治理的清淤疏浚、護坡護岸等過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化院環保實踐團成員積極參與到河道保護中,對河道及岸邊的生活垃圾、雜草、建築垃圾、河道障礙物等進行清理,同時耐心地向過往的居民及小朋友講解科學保護河水的知識及其重要性,倡導廣大居民保護河水,倡議不要随手亂扔垃圾,呼籲大家保持河面衛生。
找出O3“首惡元兇”→環境監測篇
近年來,我國大氣臭氧污染呈加劇态勢,已成為繼PM2.5後困擾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和達标管理的另一重要污染物,且治理難度比PM2.5更大。基于此,化院環保實踐團在國家有機毒物污染控制與資源化工程技術中心王建成博士團隊的指導與帶領下,利用大型VOCs走航監測車,對鹽城市大市區空氣進行全天候實時采樣同步分析,明确污染物的組分和濃度情況,通過數學分析方法建立相關模型,尋找降低臭氧的關鍵因素,找到臭氧污染的來源,從而采取針對性措施,從源頭上緩解臭氧污染。
抓住揮發性有機毒物的“牛鼻子”→技術攻堅篇
汽車行業是鹽城的支柱産業,但在噴塗過程中會産生大量的揮發性有機物VOCs,它作為有機廢氣,每年的排放量高達1000萬噸,對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化院環保實踐團在學院巫先坤、胡霖、張雪華博士的指導下,自主研發出一種多孔結構光催化材料,将催化與吸附單元合并,利用光催化耦合處理技術,通過噴烤漆房廢氣處理設備,實現将汽車噴漆廢氣處理為可排放的清潔空氣。在今年暑期,化院環保實踐團将在原有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開拓創新思維、創造意識,積極投身科研實踐,有針對性地運用可行性技術創造市場價值,從而為2023年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做長期準備。
實踐出真知學子展風采→科技成果篇
截止目前,化院環保實踐團成員已先後成功申請環境類實用新型專利2項、發表高質量學術論文4篇。
同時,學院依托學科專業競賽,以賽促學,加強學生自主學習知識的能力;以賽促用,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截止發稿日,化院學子勇創佳績,再創輝煌。在第十屆江蘇省化工設計競賽中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7項;在第四屆全國大學生化工實驗競賽中獲華東賽區一、二等獎各1項;在“歐倍爾杯”第六屆江蘇省大學生化學化工實驗競賽中獲化學組一、二、三等獎各1項,化工組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在第二屆“微瑞杯”全國大學生化學實驗創新設計競賽初賽中分獲一、二等獎。
“抓鐵有痕,踏石留印”,伟德国际weide開展的科技創新暑期社會實踐活動,旨在築牢專業基礎,夯實過硬本領,用科技手段助力生态文明建設,倡導環保意識、生态意識,為積極構建全員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讓生态環保思想成為社會生活中的主流文化貢獻青春力量。